
外勞事工中心的
發展與成就
外勞事工中心推出了新的服務定位 :隨時隨地幫助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這包括加深與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的聯絡與大幅增加泰國、尼泊爾、斯里蘭卡工人的參與。
2019
外勞事工中心為被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照顧著的本地兒童舉辦了一個塗色比賽,此次比賽是“快樂家庭”項目的一部分。
“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與長者照料”研究報告被分發到立法會與不同香港政府機構。這份報告是外勞事工中心確保照料長者的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擁有安全的工作環境與休息時間的倡導的一部分。
2018


外勞事工中心出版了一份名爲《内部的照片》的關於普遍的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居住環境問題的研究報告,引起了公衆的關注,並在香港和海外引發了討論。
外勞事工中心與布高江律師行合作三十年。
2017


外勞事工中心聘請了一名講中文的員工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與增强對本地社群的倡議活動。
外勞事工中心啓動了“香港快樂家庭”項目,該項目有三個目標:
-
“和諧家庭的故事”: 通過”快樂家庭“的臉書頁面,分享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與雇主之間相互尊重和關懷的故事。
-
“雇主意識計劃“:開通了一條為雇主而設的熱綫,為他們解決疑惑,讓他們在雇用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的過程中獲得正確的信息。
-
“走向和諧的基督徒家庭”:為家庭提供指導,幫助他們將基督徒的基本信仰轉化爲雇主與傭工之間的互利關係。
外勞事工中心增加了在銅鑼灣、九龍地區設置流動服務站的頻率,並將服務拓展到新界地區(沙田、元朗和馬鞍山)。
2016
完成了外勞事工中心過去十年的影響力評估,並在十二月將該評估出版。該評估闡明了中心的目標,即為陷入困境的移民提供全面的服務,發展移民組織的自我維持能力,以便相互支持和合作,促進家庭和諧,並努力建設一個更多文化和包容的香港。
外勞事工中心成爲惠施網的會員
2015
備受矚目的印度尼西亞家庭傭工Erwiana Sulistyaningsih 的虐待案將外勞事工中心推到了爭取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權利的最外勞事工中心的直接參與提高了其公眾形象,吸引了研究人員與實習生的加入與媒體的關註。
外勞事工中心與UNIFIL-Migrante-HK 聯合發起Tigil Na! (立即結束!)受害者行動來反對非法招募與非法販運。該行動呼籲菲律賓政府執行“無安置費”政策。
Movers Indonesia 由印尼夥伴團體的福利官員組成,以幫助支持我們對印尼社區的服務。
外勞事工中心與婦女動力基金、HK Council of Churches 合作,為12月18日國際移民日的移民祈禱日準備了一份共同的祈禱書,並在幾個教會中分發。
外勞事工中心被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接納成爲會員。
2014
2013
外勞事工中心被推薦給美銀證券集團的慈善基金會,這次成果豐碩的合作為中心提供了支援項目和志願者資源。
外勞事工中心在九龍設立了服務中心,使處於危機中的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更容易獲得我們的服務。
李嘉誠基金會挑選外勞事工中心為「 LOVE IDEAS, LOVE HK集思公益計劃」專業獎項的獲獎人(僅有兩名獲獎人)。
2012



外勞事工中心的網站被翻譯成中文。中心在本地媒體(包括電台,電視和新聞發佈會)的曝光度增加。
中心有意識雇傭第一個講粵語的員工的努力,促進了中心與公衆閒的交流。通過「多元文化項目」,中心努力推廣關於多元文化的信息。
外勞事工中心被挑選成爲李嘉誠基金會「 LOVE IDEAS, LOVE HK集思公益計劃」的一部分,并在公衆投票中名列前茅。這些資源使得我們能夠率先開展「照顧照顧者」的公益活動,為14000-15000名外籍家庭傭工提供多種形式的關心與服務。
2011

透過與澳門移民權利網絡合作,加強向澳門特區提供福利服務的外展和提供。
2010
外勞事工中心與Alliance of Indonesian Migrant Workers一起廢除第 39/2004 號法律(印尼政府),要求消除在規範印尼移民工人海外部署和保護的法律/立法中的招聘機構壟斷。
2009
外勞事工中心對移民組織能力建設和培訓的支持,幫助移民組織發起了一場有助於建立International Migrants Alliance的運動,該聯盟的成立大會在香港舉辦,並得到了 外勞事工中心的支持。
2009
MFMW 發起了香港首個 移民服務提供者全國諮詢會,並最終促成八個參與團體成立了Coalition of Service Providers for Ethnic Minorities (CSPEM)。
2008

外勞事工中心在菲律賓移民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伙伴的福利官員中發起了MOVERS(外勞事工中心志願者),旨在提高增强移民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伙伴
的能力,以提供第一綫的危機反應以及建立一個互助網絡。
外勞事工中心啟動了一項重點策略,在移民合作夥伴中建立福利委員會,與我們的移民合作夥伴一起進行能力建設,以培養福利官員,他們與我們一起在社區層面提供基本服務,並改善對新移民的整體服務。
2005
外勞事工中心在其注冊名稱中去掉了“菲律賓”一詞,以反映其服務多年來一直向所有亞洲移民開放,特別是不斷增長的印度尼西亞社區。
外勞事工中心 成功地完成了一項方案和機構評估,以衡量其在項目實施和服務的有效性,並發展更多支持者。
2003
外勞事工中心見證了12,000名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與其支持者的歷史性大游行,反對香港政府對於移民家庭傭工的減薪和徵稅建議。
2002
外勞事工中心出版了四期Migrant Focus Magazine,探討菲律賓向世界各地強迫勞工移民的問題,以了解移民工人面臨的不確定性。
外勞事工中心出版了四期 Migrant Focus Magazine,探討菲律賓向世界各地強迫勞工移民的問題,以了解移民工人面臨的不確定性。
2001
由白恩逢之家庇護的印度尼西亞工人組成的ATKI-HK在外勞事工中心提供的幫助與培訓下成立。
2000


外勞事工中心支持AMCB成功開展反對取消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的產假福利和廢除駕駛任務的宣傳。
在外勞事工中心的支持下,UNFIL為死於菲律賓政府管理的庇護所的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Glenda Lorio伸張正義。
1999
外勞事工中心的倡議計畫重點在於支持基層移民向菲律賓政府表達訴求的活動。這計畫為菲律賓移民工人帶來了切實的利益,包括菲律賓領事館週日開放、合約處理費和護照費降低。

1996
AMCB(Asian Migrants Coordinating Body)在外勞事工中心的支持下成立。AMCB是香港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工會組織,並成功在香港發起了推動保證亞洲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權利的宣傳活動。
1994
一位全職牧師加入了外勞事工中心,領導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 的牧養服務。
1993
我們的服務采用了“通過賦權進行危機干預和預防(CIPME)的方法。這種基於轉變性咨詢的方法致力於減少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對他人的以來,並協助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進行個人轉變。
外勞事工中心用普通人的語言解釋了香港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的合同,出版為《了解你的權利》小冊子。這本小冊子是1984年的《Tulong-Kabayan: 菲律賓人在香港的指南》的更新版。
外勞事工中心成立十周年,對中心十年内的工作做了評估。
1991
1990
MFMW 出版了 Jo-ann Q. Maglipons 撰寫的帶註釋的故事The Filipina Migrants: Braving the Exile.
當内格羅斯島發生饑荒時,”Saklolo行動“再次召開,外勞事工中心召集菲律賓移民和其他香港居民一起舉行互動,為饑荒的受害者籌募基金。
外勞事工中心贊助了一次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的子女和其他在港菲律賓居民的子女的兒童才藝比賽,為菲律賓的兒童康復中心籌集資金。
1988
四名外勞事工中心服務使用者協助在司法審查中挑戰入境事務處針對「外籍家庭傭工新逗留條件」而實施的兩週規定。
外勞事工中心,與APMM和Codrilera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團體一起舉辦了第一次菲律賓部落周日的慶祝活動。
1987
外勞事工中心支持各民族移民在重要的日子如勞動節(5月1日)和人權日(12月10日)舉辦特別聯合活動,這些日子是亞洲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聚集在一起,以多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來分享他們的文化的好時機。
外勞事工中心每月出版一份《移民通訊》,在不同的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團體中分發。

白恩逢之家婦女庇護所(或稱白恩逢之家)是外勞事工中心建立的,為任何國籍的受困外籍家庭傭工/移民家務工人婦女提供臨時庇護。居住者由外勞事工中心和白恩逢之家共同管理。
1986



Asia Pacific Mission for Migrants (APMM) 由 MFMW 發起,旨在接觸香港以外的移民工人。 APMM 和該使團將繼續合作,進一步改善和擴展服務,組成移民工人組織,並倡導他們的權利和福祉。
Operation Saklolo 在內格羅斯島發生飢荒時重新召集並成立了Bayanihan for Negros。外勞事工中心召集菲律賓移民和香港其他居民共同舉辦公開活動,為飢荒受害者籌集善款。
1985
香港第一個菲律賓移民工人聯盟--香港菲律賓人聯合會(UNIFIL-HK)在外勞事工中心的支持下成立,它的目標是解決海外菲律賓工人面臨的問題。外勞事工中心繼續協助它開展運動、福利活動和宣傳。
1981
Prior to its establishment in 1981,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 in the Philippine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establishing the Mission for Filipino Migrant Workers, later known as the Mission For Migrant Workers.
最初在紅磡的聖公會聖匠堂創立,外勞事工中心後來被中環的聖約翰大教堂所接納並在教堂開設了辦公室,以便服務菲律賓工人。
%E6%8B%B7%E8%B2%9D.png)